做实“洁万家”,做靓新农村
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,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以“村容整洁”为目标,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,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的“脏、乱、差”现象,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提高农民的生活素质,努力实现农村整体面貌有大的改观。
垃圾分类,纳入日常行规评比
插着吸管的纸杯娃娃、被咬一口的红苹果,安乡垃圾桶,作为干、湿垃圾的“形象*人”,垃圾桶的英文,这两个**近来已成为复旦附中的“小红人”,垃圾桶图片,出现在各教室的垃圾桶上,智能垃圾桶,帮助学生正确将垃圾按干、湿分类对号入桶。在教室中放置两个垃圾桶直接进行干湿垃圾分类,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也将纳入班级日常评比。
此次活动的发起者,复旦附中环境科学社社长卢德颐同学告诉记者,学校很早就在班级一**后放置两个垃圾桶用于分类,但很多同学往往就近扔垃圾,实施效果差强人意。小卢带领志愿者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有关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,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具有环保意识,愿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,但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是他们较大的困惑。
为了让分类垃圾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,小卢所在的环境科学社和志愿者服务队联合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,从垃圾制造的现场——教室开始正确分类干湿垃圾,培养环保习惯。他们精心设计了干、湿垃圾的标记,贴在每个教室的垃圾桶上,同时将常见垃圾分类细则贴于每个班级,帮助同学正确地将文具、塑料制品等垃圾扔进可回收的干垃圾桶,而将果皮、餐巾纸、粉笔灰、口香糖等放入不可回收的湿垃圾桶“活动推广后我们能见到明显的进步。 ”卢德颐说,以前很多同学误以为果皮和菜叶是可回收的,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后,现在他们都能将这类垃圾正确地放入湿垃圾桶中了。